深山里的璞玉
作者: 玉山县新农村           时间:2015-07-23 16:58:53

      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,

  这是一方纤尘不染的人间净土,

  这是一处绚烂多姿的奇山佳水,

 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村。

  它就是名字也颇有诗意,有着美丽梦境和神话般画面,地处史称“东南望镇”的江南名山、怀玉山腹地的历史文化名村——锦溪村。

  谓之“锦溪”,顾名思义,以绕村而过,流经千年的锦溪河而命名。

  翻开锦溪的历史,犹如翻开一部卷轶浩繁的史书,让人沉湎其中,久读不厌。

  “三度锦衣归故里,两扶红日上青天。”这是《怀玉陈氏宗谱》中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宋孝宗御赐的楹联,记录了锦溪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。锦溪为江南陈氏发祥地,早在明永乐年间,锦溪就生活着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陈氏先民。以宗族血脉为纽带,直至今日,村人仍以陈姓居多,这个有着3800多人口的村子,陈姓者竟多达70%。正是锦溪的青山绿水,既养育了众多的才俊,又养育了钟灵毓秀的儿女,自宋以来,这里先后走出了150多名朝廷命官,为宋代宰相陈康伯、陈康赫的故里,展示着几百年来锦溪的荣耀。

  “玉山文化出怀玉,怀玉文化在锦溪。”此乃锦溪文化渊源的真实写照。锦溪为赣剧唱腔的发源地,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宝贵的财富,成为江西代表剧种而独树一帜。锦溪戏班源于唐、兴于宋、元,尤以明、清最为鼎盛,先后建有老六戏班,明树戏班、酉红戏班、酉坤戏班,统称为玉山班演艺。演出的剧目有《彩楼配》、《秦香莲》、《万寿山》、《碧桃花》、《二度梅》、《八仙过海》等20多个剧目。曾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、省赣剧团二团副团长的陈猷红,就是生于锦溪、长于锦溪的陈家第四代赣剧弟子,以艺技精湛誉满江南。曾在庐山召开的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上,为毛泽东、刘少奇、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,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,为陈猷红演艺生涯中的最高荣誉。

  古戏台是锦溪赣剧艺术发展的见证。建于清光绪年间,轻盈奇巧、纤细玲珑的古戏台,面宽12米,进深9.45米,占地面积104平方米,戏台额枋浮雕、戏曲人物、花草图案惟妙惟俏,栩栩如生,不仅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,也记录了锦溪这个赣剧唱腔发源地的历史。走近古戏台,耳边似乎回响起曾延续了数百年的浅唱低吟,眼前浮现出的江南赣剧发展的百年长卷。历史沧桑的锦溪古戏台,是一部沉甸甸的戏曲史,也是一座戏曲博物馆。成为绽放在锦溪的一道美丽风景,也见证了锦溪人热爱赣剧的灼热情怀。

  锦溪人爱赣剧,如同嵊州人爱越剧。有着和赣剧不解之缘的锦溪人,赣剧仍是他们的至爱,随意走进依山傍水、青砖素瓦的居民,抑或间会传来几声婉约的赣剧唱腔,这是一个村庄灵魂的声音。为让古老的赣剧唱腔永远传承,村里至今仍建有赣剧戏班,20多个十来岁的娃娃,在戏班老艺人的传授下,当仁不让地接过了赣剧传承的大任,成为赣剧传承的新希望。赣剧唱腔在锦溪定将后继有人。

  走进锦溪,似乎一切的景观都有着时间和色彩。突兀立锦溪,神工露峥嵘,锦溪古塔,当为锦溪的地标性建筑。这座建于明永乐年间,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,兀然屹立在村里的鸡公山上,成为锦溪山秀水极美的点缀,锦溪人心中一个永远的符号。

  早在明永乐年间,就已在锦溪繁衍、生息的陈氏先民,为辟邪驱魔、镇山封财,在松林簇拥、肃穆伟岸的鸡公山上,兴建起塔身七层六面,由青砖砌成的高达16米的锦溪塔,塔面轮廊清晰,各层塔围筑有飞檐,和古印度密檐塔极为相似。光阳荏苒、斗转星移,穿过600多年悠悠风雨,锦溪古塔仍巍然耸立,这座与锦溪人血脉相连、浸润着古朴神韵的古塔,仍是锦溪人的至爱和挥不去的情结。

  衍庆桥,当为锦溪最古老的建筑,不经意间,已经走过800多年历史。这座呈南北走向,位于锦溪村宋家边自然村与坑口自然村交界处,建于南宋庆元年间,长5.8米,宽2.85米,高3.5米,桥身跨度3.3米,均由青石板块铺就而成的单孔石孔桥、为当时的官造桥梁。桥南石碑正中嵌有“衍庆桥”三个如斗大字。桥体做工精细,用料简洁,全部采用青麻石横连叠砌,大小不一的石料错落有致,整齐划一。桥身下面无桥墩,只有一拱形桥洞支撑全桥,轻柔得如同驭波欲飞的仙子,仅几块横卧水面的长石,就驮起了身荷的重负。虽历经800多个严冬酷暑,仍保持当年古朴的风貌。就是这样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桥,其时代特征在全国却屈指可数,为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宝贵的实物例证。

  与锦溪相生相伴的还有堪为中国四大名砚比肩,被朱熹在《怀玉砚铭》里誉之为“盖歙砚之佳者”的怀玉罗纹砚。怀玉罗纹砚,自古就为中华名砚之一,以其石纹理发育极似罗丝而谓名。锦溪为怀玉砚文化的发源地,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,锦溪的罗纹砚就名声显扬。唐代著名画家、工部尚书、宰相阎立本,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南宋理学家朱熹,钦点状元汪应辰、北宋政治家、改革家王安石,曾多次到锦溪采石制砚。名垂千古的《怀玉砚铭》就是朱熹的传世之作。

  石不能言最可人。村里至今仍有唐周正年间就已开采的石砚洞,锦溪人世世代代在石洞内采石雕刻,并一直传承至今。尔今,走进锦溪,见的最多的便是制砚的民间作坊。一方方造型生动、线条流畅,涵盖中国传统文化里诗、书、画、印等诸多文化元素的砚台,均出自锦溪制砚人之手。

  小桥、流水,见证了古村的昨日;古砚洞、古塔、古戏台、延伸着锦溪的记忆。走进锦溪,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唐诗宋词的意蕴。锦溪更是一坛散发着千年不绝幽香的陈酒,即使不喝,你也会醉倒在它的怀里。(玉山旅游)


当前位置:首页 新闻动态

1544688792145146.png

魅力玉山新农村欢迎您!山清水秀、民风淳朴、村容整洁、留住乡愁。

关注我们

20150115215050493.jpg

“玉山新农村”微信公众号

“秀美玉山”微信公众号


专题报道

微信图片_20190813175315.png

微信图片_20190813175224.png

微信图片_20190813175118.png

微信图片_20190813173902.png